( 原刊 av magazine 25-04-2014)

憑《瘋狂的石頭》(2006)而廣為人知的寧浩導演,至今完成了四部電影,風格都是以黑色幽默見稱,結構上以多線索故事發展,風格近似塔倫天奴。

2009年的《瘋狂的賽車》承接前作的氣勢,票房過億元,寧浩隨即投入野心更大的《無人區》拍攝工作,於2011年完成,但由於未能通過審查,反覆地延至去年才在內地正式上映。

期間後來完成的《黃金大劫案》先於《無人區》公映,背景設定在清朝,但其黑色的風格接近《瘋狂的石頭》。雖然寧浩在票房上成績理想,但看出他的局限及「穩陣」。

回看第四部的《無人區》,看得出是寧浩想擺脱過去的城市趣味,背景放在無人的荒漠,遼闊的景觀上令人耳目一新。

黃沙萬里背後,由一隻受保護的珍禽阿拉泰隼引發的影片開始時,由男子(黃渤飾)捕捉隼,到被公安截查,到走私販子(多布傑飾)現身相救,已經交代出野外法律無用,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

然而,這個故事是由從城市來的律師潘肖(徐峥飾)的敘述貫穿,他能言善辯,為走私販子洗脱了罪名,高傲的他,瞧不起「蠻荒人」,結果卻因為意氣用事,在一宗交通糾紛中釀成大錯,流落沙漠,遇上受困的妓女(余男飾),而販子又尾隨而至,潘肖交上了他意料不到的惡運。

導演借潘肖的開場白說:「這是一個關於動物的故事。」語帶相關,從捕隼的故事,引申到每個角色都是在沙漠求存的動物,因為適應環境而塑造了性格。形式上,《無人區》是部篇幅頗長的公路電影,它沒有《瘋狂的石頭》那樣複雜,故事圍繞潘肖千方百計想回到「文明城市」,卻屢屢被困,為勢所逼,潘肖雖放下知識份子的高傲,像猛獸一般撲殺敵人,方能找到生存之道。

現在的結局,逃不出惡有惡報的主旋律,據悉,這未必是寧浩的原意,經過多年和當局的協議下,最終修改寫這樣,無疑削弱了影片的荒謬感。

電影開始時,寧浩也特地寫了一段潘肖的旁白,正是《無人區》想表達的存在困局,觀眾不妨細味當中意思:「  有兩隻猴,在摘桃的時候為了不被老虎吃掉,就決定合作,一隻放哨一隻吃桃,吃桃的必須留一半給放哨的,而放哨的不能擅離崗位。於是倆猴成了猴群,猴群變成了人群。」

所有法則,最初皆為生存而設。然而,沒有了信任,法則便會蕩然無存。《無人區》是一則寓言,也是當下的一篇警世書。販子對律師說:「我是吃肉的,你是吃素的。」如何令生存法則不同的猴子和老虎和諧共處,那是政治。

原文刊於此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