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百年林彪》

2013年06月01日 6:56 PDF版 分享转发


本书对林彪主要时期的历史及其作用予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同时也进一步剖析“913事件”,是对林彪以及文革史研究的重要推进

英文书名:The Centennial Of Lin Biao
页数:640
作者:丁凯文 (Kevin Ding) 主编
书号:1-932138-54-4
定价:25.00

林彪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经历了北伐战争、国共分裂、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等,对中共建国居功阙伟。中共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林彪在其晚年捲入发动的文化大革命,1971年在毛泽东发起对林的党内斗争之际,林彪与毛泽东和平分手,乘机出走,在蒙古温都尔汗不幸罹难。

本书对林彪主要时期的历史及其作用予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也进一步剖析“913事件”,还原那段被官方扭曲的历史,使人们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林彪。

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着作,是对林彪以及文革史研究的重要推进,也是三年前出版的《重审林彪罪桉》一书的延续和补充。谨以此书向林彪元帅的在天之灵致敬,愿林帅英灵永生。


目录

(3) 序言………………………………………………….….王年一
(9) 前言……………………………………………………..丁凯文
(18) 新世纪林彪研究述略…………………………………余汝信

上篇 文革之前的林彪

(69) 平型关大捷与林彪对完善八路军抗日战略战术的贡献
……………………………………………………………蒋 键
(91) 林彪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统战生涯……………….蒋 键
(129) 林彪与朝鲜战争………………………………………夏继波
(167) 近十年来关于战争年代林彪的研究…………………何 海

中篇 林彪与文革

(195) 到底是林委托,还是毛委托?………………………余汝信
(220)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剖析
——驳“林彪勾结”论……………………………陈 昭
(260) 短暂的蜜月
——1966年毛、林关係的几个问题……………………余汝信
(282) 林彪在“二月逆流”前后……………………………欧阳龙门
(312) 1969:对苏战备中的军委办事组、林彪与毛泽东
…………………………………………………余汝信

下篇 “林彪事件”与林彪罪名之再考释

(353) 为林彪元帅辩护…………………………………….舒 云
(415) 1970年庐山会议背景的研究……………………….程 光
(449) 论汪东兴与林彪事件之关係 ………………………丁凯文
(481) 林彪“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罪名考释…………….余汝信
(506) “三国四方会议”真相揭秘…………………令狐渊 丁凯文
(531) 卜占亚上下“贼船”记……………………………….迟泽厚
(589) “913事件”中的李文普及其他………………………袁策祥

附录
(612) 走近林彪夫人--…………………………….罗浮山

(640) 后记………………………………………………….丁凯文


前言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位在历史上带有争议的人物更是如此。人喜欢用“盖棺论定”一词,这大抵是说,当一位政治人物走入历史后,他的所作所为也被定格,不会再有新的言行表现,那麽后人就可根据其人以往的表现给予一份较为客观、中肯的评价。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历史人物的定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者的好恶,并被他们所操纵,当权者们根据自己的政治利益和需要随意褒贬历史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事实与真相,以达到维护、巩固当权者的地位的目的。正因为此,历史人物的形象往往会被人为地拔高或贬低。由此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被当权者“论定”了的人物,日后却被重新评论。一些被当权者定性为“正面”的人物,时过境迁后却被打倒,而一些被当权者定性为“反面”的人物,也不意味着永远翻身无望。历史上颇有一些被当权者定罪甚至杀害的重要人物,若干时日后被平反昭雪,得到了较为公正的评价,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本书的主人公--林彪,恰恰就是这样一位虽然被现在中共当权者“盖棺”但却未被史家“论定”的历史人物。

林彪在中国历史上的是非功过并非可用几句简单的话即可“论定”,我们不妨再简单回顾一下林彪的一生。

早年的林彪生于内忧外患的中国,其时国内军阀溷战,国外列强环伺,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中国的出路在哪裡?中国还有没有光明和前途?这是那一代国人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救亡图存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梁启超先生就曾撰写《中国不亡论》,大声疾呼中国决不会亡国的。多少中国的仁人志士将目光投向西方,投向苏俄,认为只有向西方、苏俄等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经验,才能变法图强,才能抵御外辱,救国家于危难之间。于是,就有了各种思潮包括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有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以及“以俄为师”。在这种大环境下林彪于1925年隻身来到广州,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这时的林彪仅仅18岁。

1926年北伐军起,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声中,林彪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第三连任见习排长,参加了着名的北伐战争。随着国共分裂,1927年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林彪遂与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经历。国共内战锻炼了林彪,给了这个乡间青年充分展示其军事才华的巨大空间。1929年春,年仅22岁的林彪出任红四军主力第一纵队司令,1930年出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出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在中央苏区,历经了五次反围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也为自己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名。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开始了“长征”,长征途中林彪率军过关斩将,历经血战湘江、攻克遵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等一系列的浴血奋战,最终抵达陝北﹐林彪为中共的生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以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掀起了全面抗战的热潮。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歼敌一千馀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此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信心,林彪更成为抗日名将,抗日英雄。后来林彪虽被友军阎锡山部误伤,赴苏联疗养,未能再参与日后的对日作战,但林彪从苏联养伤回国后依然积极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作为毛泽东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团的成员,林彪在重庆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要员们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会谈。不仅如此,林彪还与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进行了接触,向美国友人介绍了中共的抗战主张,传达了中共方面要求国民党放鬆对中共的封锁以及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使共产党也能得到一定比例的美国对华援助等等,并促成了美军观察组对延安的访问。可以说,林彪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5年在美苏两大盟国的沉重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然而继之而来的却是国共两党的全面内战。作为中共方面的战将,林彪亲赴东北战场,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并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天才,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京津要地,从渡江战役到攻克海南岛,林彪率领的中共第四野战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为中共的建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林彪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原则。可以说﹐林彪传承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的军事家的素质,以自己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军事理论,对解放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林彪的战绩无人可出其右。
中共建国之后,林彪深受伤病之苦,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修养的状态,并远离政治核心,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56年的八大前后。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排名在总书记邓小平之前,位居第六。这是毛泽东首次确立了林彪在中共党内举足轻重的领导地位,儘管这并非是林彪自己争取得来的。1959年在毛泽东的主导下,林彪接替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和军委第一副主席,主管人民解放军的工作。众所周知,由于毛泽东于建国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乌托邦空想和专制皇权的泛滥,中国的发展历经了巨大的曲折,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更造成中国政治生活的扭曲,从反右到大跃进,从庐山会议的打倒“军事俱乐部”到引发全国性的大飢荒,毛泽东的神话逐渐开始褪色。而林彪领导下的解放军则喊出了突出政治的口号,全军上下掀起了学毛着的热潮,“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等应运而生,及时地修补了毛泽东神像上出现的裂痕。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林彪发表了一篇支持毛泽东的讲话。林彪虽然看到了毛泽东的失误,但是在毛泽东与刘少奇关係紧张和中央上层出现裂痕之际,林彪在“忠君”和“党内大局”的面前选边站在了毛泽东的一侧。事实上,从1959年的庐山会议之后,林彪作为政治家开始一步步捲入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漩涡。

林彪一生最大的争议点在于捲入文革的漩涡,虽然林彪被动地被毛泽东拉上了文革的战车,但是正是由于林彪的腾飞伴随着文革的兴起,以及文革爆发前后林彪对毛泽东的吹捧和支持,致使文革运动如燎原之火烧遍全国。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林彪参与其中当然要负相当的责任。然而林彪的责任是否如官方所言,林彪成立了反革命集团要篡党夺权呢?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文革当中一切重大的方针决策,每一项战略部署都是毛泽东一人决定,毛泽东从未找过林彪这个“副统帅”协商、讨论或徵求意见,毛泽东只是在作了决定后通知一下林彪,有时甚至连通知都免了。毛泽东对林彪的唯一要求就是替毛掌管好军队,为毛泽东的文革大业保驾护航。林彪相对于周恩来在文革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要小得多。因此,林彪与文革开始时众多的中共元老是一样的,他们在毛泽东的威权下,都不得不积极表态参与支持这场运动,所不同的是林彪被毛泽东硬拉上了“副统帅”的宝座,林彪以毛泽东接班人的身分发表的讲话和指示对文革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风光程度远非其他中共元老所能比拟,因而也更多地为后人所诟病。
考察林彪的一生,林彪当年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怀着一腔救国救民的激情和愿望投身军旅,希望找到一条使中国摆脱贫穷和积弱的道路,使中国走向繁荣和富强。林彪与当年共产党中很多先贤一样,为了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不计个人安危,为了革命事业置生死于度外。在长年的军旅生涯中,林彪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身上亦曾多处负伤,这在中共军队高阶层指挥官裡也是不多的。虽然中共后来的发展从根本上背离了自己当初的理想,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当初的中共,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和朝气,中共也的确网罗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林彪当然是这群人之中的佼佼者。1949年中共建国后中国人民望治心切,对毛泽东与中共寄予厚望,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一声“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振奋了多少华夏炎黄子孙的心。然胜利之后的毛泽东却迅速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次次政治运动由小到大,整人由少到多,斗争由党外到党内,再由下层到高层,从打倒“高饶反党联盟”到“反右运动”,从打倒“彭德怀反党集团”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与中共彻底背离了当初向国民党争取民主、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其专制独裁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乃至文革运动登峰造极,让天下生灵涂炭。林彪作为中共的主要领导人难道可以以身幸免吗?

林彪事实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乃是一个军事家,而非政治家。搅入文革浑水毕竟只佔了林彪一生当中短短的五年时间,林彪的影响力基本上也只在军队内部,并未进入政府部门,也未进入党务部门。林彪以军人的身分跻身最高领导层,实非林彪个人能力所能承担,以毛泽东翻云覆雨的性格和不择手段,林彪骑虎难下,也种下了林彪后来倒台的种子。作为军事家的林彪以其军事方面的奇才可彪炳千古,但是作为政治家的林彪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以中国传统史学观点来看待林彪,林彪的命运实际上并未跳出中国传统的政治格局。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共这一政权的本质特性。中共政权虽有现代国家的共和、民主之名,但实质上仍是中国传统皇权专制体制。在这种专制体制下,毛泽东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是中国皇权政治体系在现代社会的翻版,毛之晚年尤甚,一任外戚、内侍擅权,江青及其党羽犹如汉初及唐初之吕氏、武氏一族,康生、汪东兴等犹如汉末之十常侍及明末之魏忠贤。而林彪之于毛泽东则与中国传统皇权体制下的君臣关係毫无二致。

如果我们以中国历史上君臣关係加以比较的话,毛泽东对林彪与汉高祖刘邦对韩信之关係多有彷佛。在楚汉相争的历史中,韩信襄助刘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汉朝江山的建立居功阙伟,以致刘邦自己在与群臣探讨楚汉胜败之原因时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见《史记》之《淮阴候列传》,以下引文同)刘邦区区一句话即点明了韩信在楚汉天下之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然韩信之结局却异常惨烈。汉初时韩信被封为楚王,但刘邦对这些异姓王并不放心,这时有人不失时机地向刘邦打小报告,《史记》记载说,“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刘邦则借机“天子巡狩会诸侯”而伪“游云梦”,从而一举擒拿韩信,刘邦对韩信宣布的罪名是“人告公反”。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欲加之罪而无需确凿的证据。二千年后的毛泽东对林彪採取了几乎与刘邦一模一样的手段,在1971年8月的“南巡”途中,毛泽东指责林彪“想当国家主席”,性质属“篡党夺权”,乃“谋反”是也。毛泽东与刘邦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刘邦当时还是“有人”上书举报韩信谋反,而毛泽东乾脆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身分来了个“毛告林反”,正统帅“举报” 副统帅要“谋反”。毛泽东的“举报”当然无需什麽证据,只要“金口玉言”即可,所谓林彪“谋反”的证据可以在日后罗织出来,为时未晚也。显然,以手段的狠辣方面而言,毛泽东比刘邦还要更胜一筹。林彪为了共产党的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较之韩信对汉家天下的确立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其结局竟然与韩信何其相似乃尔。

如果我们再细审毛泽东所建立的“新中国”和林彪所起的作用,林彪之功绩也只是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朝”有实际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毛泽东建立的不过就是历朝历代以降又一个“朝廷”而已,其实际上的进步意义甚至还不如孙中山之推翻满清王朝,这一“新朝”并未将中共政权体制转化成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其专制独裁的程度令当年被推翻的国民党也瞠乎其后。换句话说,林彪为中共政权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也许并不完全为历史所认可。历史无可置疑地证明,毛泽东和中共的胜利却是中国人民苦难的又一次轮回的开始,及至中共建国近四十年后才开始有所醒悟,不宁晚乎?因此,林彪个人的悲剧亦源于此也。

国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传统的观点来看,端视其人对人民是否有所“德政”,即“恩泽万民”。历史上倍受人民尊崇的人物,在中国的小说、戏剧中常有出现者如狄仁杰、包拯、况钟、海瑞等,皆属清官,他们的身后也颇得人民的怀念。文革结束后,大陆在贬毛的同时,掀起了扬周的热潮,全国上下对周恩来的评价甚高。但是以周恩来在文革当中的所作所为,周恩来之助纣为虐实比林彪发挥了更大、更重要的作用,但对二者之评价何以有此天壤之别?撇开官方的大力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周恩来确有关心民间疾苦的一面,在紧跟毛泽东“抓革命”的同时,还不忘“促生产”这个事涉国计民生之要事,并在自己有生之年提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即使现在很多人对周恩来其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仍然不妨碍人们对周恩来的怀念,而这点恰恰是林彪较为缺乏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林彪对国计民生漠不关心,如果我们细审林彪早年发表的言论和文革中的一些讲话,林彪是极为重视经济建设的。即使在文革期间,林彪在号召紧跟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时,亦每每强调不可忽视生产建设。那个被毛泽东否定的陈伯达起草的九大政治报告就有林彪的影子,它提出了要发展生产力将中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周恩来的四届人大报告所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其实也是林彪这一思想的延续。只不过林彪并未主导政府机构和国家建设,林彪的思想不为广大世人所知罢了。

国内对现代历史人物的研究,以目前的情势来看,依然无法跳出党文化的藩篱和束缚。正面人物依旧都是“高大全”,而反面人物则一无是处,国内史家敢于越雷池者少而又少,这实在是中国史学界的悲哀。然而这种情形也并非一成不变,以对毛泽东的研究为例,一方面中共政权要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继续高举毛泽东的旗帜,但另一方面却将毛氏思想改头换面,同时也不讳言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然则对毛氏错误的批判却严格限制在党中央允许的范畴之内,不仅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上仍然为毛泽东强加掩饰,而且将这些罪恶分摊到林彪与“四人帮”的头上。儘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样一种客观趋势,即对毛泽东的批判日益增多,毛氏的面目也越来越清晰,毛泽东的形象不仅摇摇欲坠,毛泽东在国人心目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的披露,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史学界对林彪的评论也逐渐有所变化,对林彪早年革命经历的描述已经不太忌讳,当然在正面评价林彪功绩时依然不忘留个尾巴。事实上,林彪最富争议之点还在文革一事。笔者认为,对林彪的评论离不开对毛泽东的评论,惟有将毛泽东在文革当中的责任说清楚,将历史的史实一一澄清,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而非一个被脸谱化、妖魔化的林彪。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最后还想就林彪的出走说几句。不少论者对于林彪的出走颇不以为然,谓之曰:不顾“革命气节”和“民族大义”,乃至“叛国投敌”云云,因此,林彪的的出走当属“卖国”。如此论点大可值得商榷。所谓“革命气节”是针对中共自己而言,而“民族大义”则是针对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而言。毛泽东的文革运动到了彼时彼地早已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如此“气节”有何保存之价值和意义?放弃了如此的“气节”又有何可惜以致值得大张挞伐呢?至于什麽是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些深受党化教育的人恐怕至今也还是没有搞清楚。就文革浩劫而言,打击文革中的极左派势力,终结这一动乱就符合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林彪敢于在庐山会议上,在毛泽东在世时出手打击文革极左派,堪称壮举,林彪虽然未能成功,但是林彪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佩。“913事件”从表面上看,林彪的确身死蒙古大漠,但是林彪在自己最不利的情况下,在毛泽东意想不到之处打乱了毛泽东的整人部署,使毛泽东的神话破灭,使毛氏文革走入穷途末路。“913事件”后毛泽东不得不检讨文革策略,解放一大批老干部,重新起用邓小平等人,由此埋下了文革彻底翻盘的种子。怎麽能说林彪对此没有贡献呢?这正是林彪大智大勇之表现,难道林彪像刘少奇、彭德怀一样被整死在黑屋子裡就符合“民族大义”?就符合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吗?这些人还可强辩说,林彪出走到了外国就是“叛国投敌”。殊不知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理念裡,当人们面对无可抗拒的政治迫害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逃亡的权力,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逃亡不等于“叛国”,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林彪的出走即属逃亡避祸,只不过,林彪的出走在中共自己看来实属大逆不道。时至今日,人们的思维是否也该与时俱进,有所醒悟呢?

百年林彪,林彪百年,林彪这一研究课题还会继续深入下去,愿本书的出版为世人打开一扇重新认识林彪的窗口,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林彪。


王年一序

林彪——最经得住研究的人

王年一

欣闻丁凯文先生主编出版新书《百年林彪》,我为此十分高兴,因为我万分敬重林彪。今年是林彪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人民应该纪念他。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林彪被妖魔化了三十几年,而且由社会主义国家用国家的力量来妖魔化,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子,成了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真善美与假恶丑完全被颠倒了。对此,我的心中又充满了悲愤。

香港的学者冯治军着有《林彪与毛泽东》一书(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求真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冯先生在《序篇》中说:“林彪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终结的掘墓人。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也是从1971年‘九一三’开始转弯。”

有人说得好:“‘文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1)毛泽东在“文革”期间曾自我评价,肯定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2)毛泽东研究权威李锐在“马克思”后加注:“实为斯大林”。毛泽东又对斯诺说过,他是和尚打伞,无法(髮)无天。毛泽东一生迷恋乌托邦,长久在空想的道路上徘徊。

林彪在“文革”中是“副统帅”,至今为人所诟病。其实,林彪被强推上“副统帅”宝座,十分不愿意。他多次向毛泽东辞职,均未获准。不要林管政府工作(政府工作由周恩来管,政府工作也非林彪所长),不要林管“文革”,(“文革”由江青管,他人不得干预),军队工作由“军委办事组”管,林彪身体又不好,乐得什麽也不管。林彪自己总结了经验:“毛主席画圈我画圈”。有时连圈也懒得画,叫秘书代画。纪登奎之子纪坡民在2003年11月6日《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听父亲纪登奎谈往事》,写出了一些难得的史料,虽然长一些,却很有意思,很能说明问题,敬请读者诸君耐心一读:“在军队任职,自然会和林彪打交道。当我问父亲对林彪印象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政治局会议上,我参加过讨论工业、农业、财贸、整党、外交等各种问题,一个国家,头绪很多的。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中央无论讨论什麽问题,都听不到这位副统帅的意见。中央讨论工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农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财贸,还是没有他的意见,讨论政治问题比如整党,也没有他的意见,后来我到军队工作以后,发现还是这样:中央和军委无论讨论战备、训练、科研、军工,还是讨论军队的政治工作,都没有这位副统帅的指示,听不到他的任何意见。这我就奇怪了。这位副统帅,究竟在干什麽呢?’”

“父亲还讲过他向林彪汇报工作的情况,也很有意思。1971年夏天,周总理带着黄永胜、张春桥和我父亲一起到北戴河向林彪汇报工作。父亲说,他向林彪汇报的问题是:‘军队现在冗员太多,一个司令,七八个副司令,一个政委,七八个副政委,军、师、营,一直到基层,也都是一个正职,好多个副职。’他请示林彪:‘林总,你是打过仗的人,军队现在这个样子,真的有了战争,还能打仗吗?’林彪听了以后说:‘就是啊,那怎麽办呢?’我问父亲:‘那林彪说怎麽办呢?’父亲说:‘情况给他谈了,可他也不说个办法。就这麽一句,没有下文了。’”

谢谢纪坡民,写下了这些珍贵史料。我和几位朋友合作,发表过《林彪是“文化大革命”中特殊的观潮派、逍遥派》的文章。毛、林交恶,出于毛的主动。多疑的毛笃信“有军则有权”,对掌握军权的林不放心。毛怕军队坐大而尾大不掉。毛在1967年武汉蒙难时,就感到军分区的75%支持,从而迁怒于林,并决定武装100万左派(这是“第二武装”的由来),林彪对此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此后,毛对林、陈的“九大”政治报告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极为不满,加深了对林的“二心”的怀疑。中共九届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其中有不少军人:全国“三支两军”的军人更多;各地的“革委会”,其核心都是军人;中央各部委,其领导人不少也是军人;“军委办事组”的成员,都是林彪的老部下。如此方方面面,加起来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其实这一切都是毛造成的。“三支两军”是毛的要求,“革委会”的“三结合”是毛的指示,“军委办事组”的组成经过毛的批准,“九大”中央委员会及政治局成员的确定更经过毛的首肯。毛自己造成的结果,却由此怀疑林的不忠——翻云覆雨已是毛的故伎。

毛泽东在“九大”会议上说过,苏修说我们是军阀官僚体制。毛反驳了这个说法,可见他对“军阀”颇为介意。毛恣意妄为,一无所恐,怕只怕林彪不听话。毛、林互派“卧底”,瞭解对方的动态。“文革”倒行逆施,命运多舛,毛的忧虑日益加深,对林的疑心越来越重。毛说过“不怕黄永胜造反”,黄永胜从来没有造反,这句话不过反映了毛怕军队造反。毛多次表示他要自己管军队,也反映了他对军队不放心。这成了毛的一个心结,“九一三事件”由此而起。在九届二中全会上,毛十分悖理,但他的意愿不容拂逆,认定庐山上发生了“八月逆流”,毛决定与几十年的老部下分道扬镳。毛个人决定中共中央成立组织宣传组,把中共中央的组织宣传大权交给江青一伙,无情也无理地打击和羞辱林彪一伙。老人家极度专横,下手很重,“勉从虎穴暂栖身”的林彪不可能不作自己的打算。

林彪有病。毛泽东也有病。病夫治国,成了中国的特色。不烽作者写过林彪的“病”。《南方周末》发表过建国初期林彪的老司机的长文,谈了林彪的“病”。张云生在其作品中讲了林彪的“病”,冯治军先生在《林彪与毛泽东》中用一章的篇幅讲了林的“病”,林的众多的秘书们无一人否认林有“病”。林彪怕水、怕风、怕冷、怕热。林从不住在水边,怕水怕到了不能看到山水画的地步。林办工作人员王淑媛老人对我讲过:林彪怕水,半年中只洗过一次脚,而且只洗了一隻脚。林怕风怕到了不能容忍秘书在他面前翻动文件的程度。林彪不吃鱼,不吃肉,不吃海鲜,不吃水果,这能算正常吗?他有什麽必要装给工作人员看呢?众所周知,林还有不少独特的习惯,如准备讲话的“拉条子”,代替散步的“转车”,没有办公室,室内没有电话,等等。有一件事证明林彪有“病”:他在建国以后就与叶群不同房,叶群在家乡写过一篇日记,痛骂林彪毁了她的青春,林则始终觉得对不起叶群。一个人,从40几岁起就没有性生活,这能没有病吗?

毛、林的个性都极强,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他们二人在“文革”中渐行渐远。张云生为林彪“讲文件”,讲各地的武斗,林彪听了哈哈大笑,说:“文化大革命,变成武化大革命喽!”(3)这是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无情嘲讽和鄙夷。冯志军说:“实际上,在‘文化大革命’中,每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每一个重大的方针决策,几乎都是毛泽东一个人决定的,毛泽东不愿意,也不需要与副统帅研究、商量。”(4)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林多次要求与毛交换意见,得不到毛的批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林的内心必有无限的酸楚。林彪又渐渐地看清了“文革”的丑恶。林多年潜心研究过毛泽东,被抛弃的林此时如同“弃妇”,决心同毛决裂。毛去南方巡视,作了歼林的部署,又有意无意地泄露消息,以敲山震虎。毛打算在1971年9月底、10月初召开中共九届三中全会清算林彪,林彪则决定破釜沉舟,先发制人。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九一三事件”有太多的不清楚,有太多的不正常,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明这一事件是林彪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但我们可以作些许分析。林彪可以不走,但他走了。他可以到广州和香港,但他没有去。专机飞到了蒙俄边界,但又折回了。不妨说,足智多谋的林彪元帅要以一死粉碎该诅咒的“文化大革命”,结束那使数千万鲜活的中国人的生命非正常死亡的毛泽东时代。以一死而拯万民,林彪堪称“伟大”,彼时彼地,林面对强大的毛泽东,作了最好的选择。他认为唯有如此才可以摧毁“文革”。“庆父不死,鲁难不已”,林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林在极其被动的情势下,与毛作殊死的争斗。万世骂名不足惧,但求苍生得太平。古往今来,林彪是中华第一大英雄。果然,“九一三事件”令不可一世的目空一切的毛泽东陷入了一生中最巨大最严重的政治危机之中。“林彪事件”成了毛泽东的“滑铁卢”,是毛泽东不可言说的无法弥补的致命的创伤。毛泽东那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声誉、威望与尊严,都受到了严重的、无可挽回的损害。9月13日在温都尔汗的那一声爆炸,将毛泽东的精神支柱摧毁了,毛的自信、自负消失了,毛一下老了许多,很快就大病了一场,毛的精神基本上垮了,而且从此一蹶不振,苟延残喘,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林彪死了,毛尽可以把林当作替死鬼,但毛的健康不再,“文化大革命”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如果一切如我们所说,林彪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可大了!

“九一三事件”极大地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因为有了“九一三”,毛才那麽快地那麽多地解放干部。

五七一工程纪要”不是林彪的作品,但无疑受到过林的影响。这个材料,打响了反对“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枪。

人们在破口大骂林彪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怎麽来的。

网上文章《倾听历史的声音——千秋评林彪事件》说:“中顾委常委某人对邓小平说,趁我们这些老人还在,把历史弄清楚,给林彪平反。”邓小平答:“这是要毛泽东还是要林彪的问题,没的说。”(以上均为大意)邓小平这话似乎不对,歪曲历史对人民不利,对共产党不利,任何冤假错桉都应该平反。是非不分,只能为害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作为历史人物,总要任人评价,国际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毛是20世纪国际三个大独裁者之一(希特勒、、毛泽东)。毛在中国当皇帝27年,中国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人,这就为毛的执政作了鉴定。毛有很多优长,学识渊博,雄才大略,但品质恶劣,自信、自负,自以为是,口是心非,翻云覆雨,怙恶不悛,嫁祸于人,绝不认错,形成了许多坏的传统。中国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但要下决心清理毛的传统,要懂得认错和检讨。愿我们趁林彪诞辰一百周年之机,共同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

2006年1月写于北京

编者按﹕就在本书准备付梓之时﹐传来了王年一教授于今年9月13日不幸去世的消息。王老生前惦念本书的出版﹐却最终未能看到本书的面世﹐殊为遗憾。在此﹐我们对王年一教授的辞世致以沉痛的哀悼。王老虽去﹐但其史家之风范永世长存。

注:

(1)李靖炎《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炎黄春秋》2006年第4期。
(2)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陈登才主编:《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28页。
(3)张云生,《毛家湾纪实》。春秋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108页。
(4)冯志军,《林彪与毛泽东》,香港皇福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12月第4版,513页。


作者介绍

丁凯文先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毕业,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现于海外从事文革史及林彪事件之研究,2004年主编出版《重审林彪罪桉》一书。

来源:明镜出版社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玲